《经济解释》的神州版序

同学们不要单学我的。 在起初的阶段他家之说要跟进,但要快,彷佛落雨收柴。 另一方面,如果同学沉迷于某些原理或技术上的发展,惊觉到不管用时,可能已经老了。

要记着,经济学的主要用场是解释世事,而世事的实情调查是很花时间的工作,往往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经济解释的困难不仅是世事不容易拿得准,大部分的所谓理论是废物。

《固执于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一九六四年起,我认为经济研究应该以一个真实世界的现象为出发点,用理论推出假说作解释,然后试把假说一般化,希望能广泛地伸展到其它现象去。

最蠢是试行解释没有发生过的事。

任何现象都需要简化,而简化就是大胆地删除某些枝节。 为安全计,我们要知道很多枝节才能判断哪些要删除,哪些要保留,或哪些要放大来看。

避免费时失事,我们要先有一个需要解释的现象或行为在手,详查其实,然后以简单的理论反复推敲,得到了一个可以验证的假说,再找其它现象试行验证。 有了相当可靠的思维分析,数学的逻辑推理就大有可为。 不管世事而先用数学来推测假想的现象,不是不可能成功,而是成功机会很小,赌不过。 [This is also the way how Shannon did his research in A Symbolic Analysis of Relay and Switching Circuits and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我反对的是闭门造车,或因为不知世事而以方程式加以掩饰的治学方法。 我也反对本来可以是显浅的分析,却刻意地以数学搞得复杂无比。 [所谓作理论,所谓发文章。 ]

《如释重负》

理论是工具,复杂艰深的工具是不容易用的。

《博弈理论的争议》

【寡头竞争】

问题是,只有两三家看得到的出售同一物品,可能有数以千计的在旁观望,见有利可图时才加入。 …竞争从来不是指看得到的竞争者,而是包括所有可能的竞争者。 博弈理论要算多少个?

【Hotelling Paradox】

如果有三家,同样推理,他们会转来转去,转个不停,搬呀搬的,生意不做也罢。 这是博弈游戏了。 但我们就是没有见过永远不停的搬迁的行为。

【讨价还价】 (见经济解释卷二第九章第四节:讨价还价的行为)

《从卖桔者的角度看经济大师的贡献》

科斯和我走的路是卖桔者的坚持:解释现象要从调查真实现象入手,要知道现象的细节,虽然有时我投诉科斯花太多时间于不大重要的细节上。 另一方面,如果要推测某现象的出现,我们要调查有关的局限转变,而细节也尽可能要顾及。

萨缪尔森的立场,是作为一门科学,论方法,经济与物理没有两样,理论可以推测还没有发生的现象,略知真实世界的大概就可以创造理论来推出其他或整体。 【这也是我导师的立场:先有理论模型,再找实际数据。 】

…经济科学的实验室是真实的世界,而自然科学的却有人造的实验室。 【这就是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难做的原因。 】

一个经济学博士…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很皮毛:读读刊物,找些机构发表的数据做统计分析,就算是对真实世界有所认识了。

我认为没有做实地调查的经济实证…是经济学对世事的解释或推测频频出错的主要原因,而为弥补不足,动不动创造新理论,是错上错。

我不是说不应该简化世界—任何理论的本质是简化世界—而是我认为这简化先要有深入的真实世界的细节调查。

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

第一章 科学的方法

第五节 模糊不清与互相矛盾

马克思本人说「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付工资后所余下来的,但其它生产成本还没有被全部减除,又怎可以说是剥削工人之所得呢?其它在《资本论》中的概念,如「上层建筑」之类,也是模糊不清的。

边沁的功用理论模糊不清,不能被事实验证;但到了阿尔钦之后,验证功用理论的研究就屡见不鲜了。

第六节 非事实与无限制

经济学上所说的「均衡」或「非均衡」也只是概念,在真实世界不存在,不是现象或事实,是不可以观察到的。 ...我向科斯指出「非均衡」可以解作因为被推断的现象没有限制,理论就缺少了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含意,而「均衡」则是指因为有限制而达到可以验证的理论。

第二章 从自私说起

第一节 个人做决策

经济学没有以集体为起点的理论。 无论观点是怎样的「宏」,不管在分析中基本的起点有没有提及,若非基于「个人」为起点的,都不是可取的经济理论。

经济学的第一个公理:每个人的任何行为,是个人的选择,而这选择是可以被推测的(predictable choice)。

第三节 自私是一个约束

(经济学)第二个基础假设:(Postulate of Constrained Maximization) 每个人在有局限(constraint)的情况下都会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第四节 人的自私本质

史密斯的含义,是自私是为了适者生存;阿尔钦的含义,是毫不自私的白痴也不打紧,因为淘汰后剩下来的白痴的行为,必然与自私吻合。

第三章 缺乏与竞争

第七节 经济学的范畴

经济学的范畴包括三部分。

第一,在知道有关的局限条件(constraints)或游戏规则(这就是产权制度或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划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断所用的竞争准则是什么。

第二——这是经济学最容易的一部分了——是有了竞争的准则,经济学可以推断人的行为 会怎样,资源的使用会怎样,财富或收入的分配会怎样。 [Constrained maximization] 经济学范畴的第三部分,是最困难的了。 那就是,要解释游戏规则是怎样形成的。

【游戏规则--constraint, e.g. institution; 竞争准则--objective function, e.g. market price, queuing, seniority?】

第四章 功用的理念

第一节 悲哀的发展

今天经济学者一致同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功用指数不能相比。

「功用」只不过是经济学者想出来的概念,是空中楼阁,在真实世界不存在,所以要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不仅困难,而且陷阱太多,以致推出来的很容易是套套逻辑,自欺欺人。

第二节 功用是数字的定名

二十世纪中叶,经过百多年众多学者的耕耘,可取的功用定义就是那样简单:功用是以数字排列选择的定名。 不代表快乐,不代表享受,也不代表福利。 功用所代表的是选择的排列(Options ranking)

第三节 费雪的贡献

今天,经济学者所用的功用数字,一般是序数量度。 序数量度的数字不可以加起来,但可以排列次序。

以边际变动的方法来处理交易费用,费用的量度是基数(cardinal number)还是序数(ordinal number)没有分别,而我们不能说基数量度比较精确,因为量度的精确性是观察者的认同性,而不是数字的详尽性。

第六节 贫穷物品与吉芬反论

功用分析三定理:

每个人争取局限下最高的功用数字;

替换定理(Postulate of Substitution):每一个人都愿意牺牲任何物品来换取任何其它物品;

内凸定理(Convexity Postulate; Postulate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等优曲线一定是内凸的。

【功用数字<=>利益】

【等优曲线(Indifference Curve):两种经济物品作组合,具有相同功用数字的点的连线称为等优曲线。 】

这三个定理都约束行为,但因为功用或等优曲线非实物,可以推出来的验证含意不多,所以解释行为的用途也不大。

吉芬物品能在逻辑上存在,是因为我们单从个人需求那方面看,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我认为在逻辑上,吉芬物品不可能在市场成交,而在没有市场的制度下,这种物品也不会用作走后门,或私相授受,或用作政治交易,或以论资排辈来分配。 换言之,吉芬物品若在真实世界中存在,逻辑上它只能存在于鲁宾逊的一人世界中。

第五章 需求定律

第一节 功用理念可有可无

需求定律的价格或代价是事实,是可以观察到的。 但需求量是指需求的意图,在真实世界不存在。 这样,需求定律的本身是不能被验证的。 我们必须加上其它的验证条件(test conditions),或可以被观察到的局限条件(constraint),才可以用需求定律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

功用分析推不出需求定律,而需求定律是不需要有「功用」的理念的。 既然需求定律对行为的约束比功用分析强,为什么还需要「功用」这个理念呢?

第五节 何谓价?

斯密指出价值有两种。 其一是用值(use value),其二是换值(exchange value)。 顾名思义,用值是某物品给予拥有者或享用者的最高所值,或这个人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 换值是获取该物品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而在市场上,换值就是该物品的市价了。

何谓价?价是一个消费者对某物品在边际上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 在边际上,他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为何?答曰:是该物品在边际上最高的用值。 以市场来说,换值是市价。 ...在均衡上,市价就必定与最高的边际用值相等。

第六节 何谓量?

成交量与需求量是两回事。 成交量是事实,是可以观察到的。 需求量是指在某价格下一个消费者意图换取的量,而供应量则是出售者的意图,二者皆非事实。

经济学者提出均衡这个理念,说在均衡上需求量与供应量相等。 「均衡」也非事实,是靠经济学者的思维而存在的。

第九节 需求第二定律不能成立

需求第二定律(The second law of demand):弹性系数的大小与时间是正数连系的。

需求第二定律不能成立,是因为被事实推翻了。

第七章 交易理论与市场需求

第二节 市场需求否决剪刀分析

市场需求(market demand)与个人需求(individual demand)不一样,前者是后者加起来而成的。

私用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别需求曲线向右横加而成的:每价加个别需求者的需求量。

【Q-横轴,P-纵轴】

第八章 共用品的经济分析

第三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

记着,不管怎样挤迫,凡是享用人数增加而物品的量不增加属共用品,市场的需求曲线是个别享用者的需求边际用值向上直加而成。

【Q-横轴,P-纵轴】

严格地说,差不多所有物品都具有共用品与私用品的性质。

【(理想)模型与实际总存在差距。 】

《经济解释卷二:收入与成本》 (供应的行为(上篇))

第二章 利息理论

第二节 利息的概念

物品或资源的现值(present value)与期值(future value)之别就是利息。

在物品或资源(resource)缺乏的情况下,利息是提前享用或预先投资的价,跟任何价一样, 是在市场竞争下决定的。

费雪认为利息高于零的两个原因: impatience to consume; opportunity to invest.

在落后之邦,民不聊生,生命短促,利息率会比较高。

第三节 收入与财富

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Income is a series of events)。

财富是所有收入的折现(income discounted)。

收入永远是流动的,有时间性。 财富是现值,本身没有时间,是静止的。

财富乘以利率是(年金)收入。

财富乘以利率是利息。

利息不是收入的局部,而是收入的全部(Interest is not a part of income, but the whole of income)。

资本是将来收入的折现(future income discounted)。

但「现在一时」可以看为很短,短得现在收入(present income)近于零。 这样,资本与财富相同。

投资是消费在时间上的权衡轻重(Investment is the balancing of consumption over time)。

投资是放弃今天的消费来换取明天的消费。

第四节 消费、收藏、职业的选择

消费的早或迟是两种不同的物品,较早的比较迟的可取。 这两种「时间」物品之间可以绘出一条等优曲线(indifference curve),也是内凸的,而其弧度代表消费者个人的边际时间替换意图(marginal time preference rate)。

物品是较早或较迟的选择,而其市价就是市场的利率了。 在均衡点上,边际时间替换意图与利率相等。

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其消费的意向可有转变,而人与人之间的平生消费意欲图案(time shape)不一样。

选择职业的准则只有一个,那是财富(wealth)最高的职业。

只要选择收入折现后财富是最高的职业,然后在借贷市场调整,选择任何一种平生消费图案,你的平生消费都会是最高的。

第三章 宏观分析的失误

第一节 储蓄与投资不是两回事

收入消费后余下来的是储蓄;今天不消费改作明天才消费是投资。 二者是同一回事,只是时间的角度不同。

第二节 交叉曲线自欺欺人

今天流行的经济泡沫之说,是从「不稳定均衡」(unstable equilibrium)的概念变化出来,无从观察,也非事实。 股市暴跌是可以观察到的事实,但经济学的均衡或不均衡是无从观察的。

(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应曲线)这二线的剪刀交叉只是竞争的后果,不是解释行为的理由。

第三节 漠视局限推断失灵

没有谁不同意,宏观分析也是以个人在局限下作选择为基础,然后加起来而「宏」之。 问题是如果个人选择的局限指定不足够——尤其是漠视了交易费用——加起来的「宏观」对现象的解释力令人尴尬。

第五章 成本、租值与盈利

第一节 何谓成本?

成本是无可避免的最高代价。 「代价」是指放弃了些什么。

The cost of an event is the highest-valued opportunity necessarily forsaken。

成本是因为有选择而起的。 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 说成本是最高的代价,也就是说放弃的是最有价值的机会。

最高代价不变,成本不变。

历史成本不是成本。

我说 cost 译作「成本」有问题,是因为中文「成本」这一词往往有「历史」的含意。

英语 transaction cost 是不会使人联想到生产那方面去的。 所以我认为「交易费用」比较恰当。

同样,我认为 social cost 应该译作「社会耗费」,而不译作「社会成本」。

第三节 租值理念的演变

租值是资源使用不受价格变动影响的那部分的资产价值。

从没有选择的不变角度看,收入是租值;从有选择而可变的角度看,放弃了的收入是成本。

只要我们能真的考虑所有的选择,不是成本的租值不存在。

专利所赚到的、在生产要素成本以上的钱,因为不会被竞争者消灭,称为专利租值(monopoly rent)。

第四节 盈利是无主孤魂

西方经济学所用的 profit 一词,中译为「利润」,是不对的。 我认为应该译作「盈利」。

盈利是意外的收入。

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市场的利率是由投资或做生意的真实回报率决定的。

盈利是不能折现的收入。

事前不知道会发生,事后也不知何日君再来的盈利,是不会影响行为的。

第六章 生产的成本

世界很复杂,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生产程序,不同的生产方法。 一般经济学者连一个行业也没有作过研究,又怎可以将多个行业的生产成本规律或其成本曲线一般化,而一般化是有广泛解释能力的理论必需的。

【唉,一般urban system的理论学者连一个infrastructure也没有做过研究,又怎能将多个system的运作规律一般化。 】

第一节 边际产量下降定律

边际产量下降定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ivity)是说,如果有两样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一样要素增加而另一样固定不变,那么总产量会上升,但这增加会愈来愈小(边际产率下降),然后总产量达一顶点,再其后总产量会因为只有一样生产要素继续增加而下降。

第三节 阿尔钦的贡献

生产率(rate of output,每段时间的产量)不变,增加总产量(volume of output),平均成本必定下降。

总产量不变,增加生产率到了某一点平均成本是必定会上升的。

不分长、短线,不约束生产方法,不固定生产要素之价,不界定要素的效率单位,引进熟能生巧,面对交易费用,加进准备成本与试产成本,让量与率齐升──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很容易是碗形的。

第四节 上头成本与租值摊分

企业开始经营后,直接成本(direct costs或 prime costs)是指那些不生产就不需要支付的费用。 但若产品的价格厘定是以直接成本为凭,历史投资会血本无归。 历史成本不是成本,作了投资,历史归历史,前途归前途,生产企业会不顾历史,只争取最高的、直接成本以上的盈余。

有竞争的约束,但所有同行的生产者都这样做,受到同样的约束,产品的市价就厘定了。 厘定了的市价,界定直接成本以上的盈余,这些盈余加起来就是上头成本,但因为这些盈余上上落落,企业还存在,我们要把总盈余作为租值看。 租值的摊分不是先有租值而后摊分,而是以产品的市价决定产品在直接成本之上的盈余后,加起来而成租值。 这就是上头成本了。 与历史成本不同,租值是成本。

第七章 从出版与专业看成本

第一节 出版行业的实例

有了简单的基础,把之复杂化,然后再回复简单,那么简单的理论就有复杂的层面,有深度,用以解释世事就得心应手了。

我反对博弈理论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这门学问的瘾君子不明白市场,不明白市场的竞争与局限条件,喜欢假设竞争者勾心斗角,要把对手杀下马来。

第八章 制度的费用(institution cost)

第一节 局限与行为

解释行为,或解释因为人的行为而导致的现象,基本的经济学法门只有一个。 那是从局限转变推断行为转变。

基本上,处理任何局限转变的原则是:设法把这转变翻为代价的转变,然后拿出需求定律。

经济学有系统地发展了二百多年,真正有解释力的理论还是环绕着需求定律。

社会是指多过一个人的世界。

第二节 从交易费用到制度费用

「有人说研究交易费用是白费心思,因为这些费用往往无从量度。 这观点是错的。 基本上,量度是以数字排列次序,而量度的精确性只能从不同观察者的认同性衡量。 ...如果我们可以说,其他情况不变,某种交易费用在甲情况下会比乙情况为高,而不同的观察者会作出同样的排列,交易费用是被量度了——起码在边际上。 可以验证的假说于是可以推出。」

第三节 租值消散是制度费用

我提到的「如果其他局限条件容许」是关键问题,也是大难题。

【社会科学难做,在于局限条件难以尽数,使问题难于封闭。 】

租值消散(dissipation of rent)是指在边际上全部消散,在边际之内一般只是局部消散,局部被边际的消散保护着,得享一点租值的甜头。

第四节 市场节省了什么

私产的界定与市场的出现是协助减少租值消散。

市场,是制度,当然也是约束竞争的安排,而市价是约束及决定竞争胜负的准则。 在多种决定经济竞争胜负的准则中,只有市价不会导致租值消散。

市价的采用与厘定要付出产权界定、讯息传达、量度监管、合约磋商、风俗法律,等等费用。

第五节 从帕累托至善到帕累托至悲

【无知、愚蠢、利益集团等都是局限(Constraint)。 】

斯密说人类的自私会给社会带来利益,当然对,但《国富论》轻视了人类的自私会容易地增加社会的交易或制度费用。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套套逻辑,但非常重要,因为加进内容可以推出无数有解释力的假说。

把交易或制度费用放进去,得到的结果是帕累托至善与帕累托至悲相同!

在社会的竞争下,可以避免的局限一定避免。 我们不要把对解释世事无关的局限放进分析去。

《经济解释卷四:制度的选择》

第一章 经济学的缺环

第一节 缺环的阐释

先以交易费用解释合约的选择,然后从合约的局限约束再解释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的现象或行为。

如果所有局限条件都放进分析,帕累托条件或至善点一定得到满足,无效率或浪费的出现,是因为某些局限没有放进分析,而解释行为所需要指定的局限不一定满足帕累托。

第四节 无从观察的不幸发展

我不否认人会卸责、勒索、恐吓或敲诈,但我们可以怎样在观察上鉴定呢?这些理念促使六十年代变得式微的博弈理论八十年代初期卷土重来,其普及兴趣远超早一浪的五十年代。

【We can only measure behavior, not intention. Intentions cannot be directly used in scientific theory without being derived into observable (factual) variables.】

我不怀疑自己的经济解释可以来去纵横,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每一步我避开了无从观察的变量。 在经济学上,我不能不接受因而要悉心处理的无从观察的变量只是需求量,其他无从观察的变量我避如蛇蝎也。

第五节 合约一般理论的基础

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社会必有竞争,而界定竞争胜负的游戏规则是产权制度。 在私有产权的制度下,决定谁胜谁负的准则是市价。 通过竞争的胜负选择,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就被市场决定了。

第一点,…是作为决定竞争胜负的准则,市价是唯一不会导致租值消散的。

第二点,…是竞争一定要受到约束,…毫无约束的竞争必会导致庞大的租值消散。

最后一点,…竞争约束可以看为合约的安排。

约束竞争的社会局限分为四大类:一、私有产权;二、论资排辈;三、管制规例;四、风俗宗教。

第二章:科斯定律与租值消散

第二节 科斯定律的阐释

只要权利有清楚的界定,不管界定为谁属,市场的运作会使栏杆的位置不变,也即是土地的使用不变。

科斯定律的第二个阐释,是权利的界定与市场没有交易费用的运作会满足帕累托至善点。

最后谈科斯定律的第三个阐释。 …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必要的先决条件。

第三节 交易费用可以从租值消散看

真实世界的局限,复杂无比,不作实地考查容易猜错。

我把交易费用、制度费用、租值消散这三者画上等号,逻辑及概念上是没有问题的。

一般而言,以交易费用的角度看市场运作的合约最适当,因为是最直接的。 以制度费用的角度看市场之外的问题,例如风俗、宗教、论资排辈等,比较适当,因为这些是一般性的约束,很少牵涉到市场讨价还价的行为。 租值消散呢﹖解释竞争行为最适用,因为市场与非市场的竞争皆可以容易地从租值消散的角度看。

第四节 外部性理论的胡闹与世界的现实

社会成本问题是指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有分离的问题,也可从社会产值与私人产值有分离的角度看──二者相同也。

外部效应往往无效率,政府要以补贴或抽税的方法来改善效率或加速经济增长。 信奉这些理论及政策的国家一律穷到今天。

合约结构的或明或暗,每一项约束使用的条款都有外部性的问题(每项合约的约束皆外部性的约束),没有每项以价厘定,打起官司很头痛。

不管怎样,动不动说有「外部性」,违反了帕累托,要政府干预,是跟可以解释行为的经济学扯不上关系的。

在社会中,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他人。 这些影响通常有很多方面,每项算价是算之不尽的。 是竞争带来的冲突,而市场的运作是处理这些冲突的一个方法。 有结构性的合约的出现是为了处理在同一交易中牵涉到的不止一项的互相影响。

第五节 蜜蜂的神话与利他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我们交朋友,每个都给我们带来利与害的影响。 我看人家,人家也看我;交朋友只求利、不要害,你会是个很孤独的人。

第六节 租值消散理论的起源与失误

租值消散是指竞争使用资源导致资源的价值下降或消失了。

租值消散是指在社会中,没有主人的收入会在竞争下消失──除非有某些特殊的局限保护着竞争者。

第八节 收入权利的界定与效率税制

资产的权利有四方面:所有权、转让权、使用权、收入权。 所有权(ownership right)不重要。

… 资产使用权有界定带来的租值及没有界定带来的租值消散。

如果收入的权利没有清楚的界定,资源的使用也会导致租值消散。

增加租值或避免租值消散的效率税制,是不可以用抽税的方法来改变收入的分配的——不可以利用税制来劫富济贫。

第九节 价格管制定律

提议一:「当收入的权利局部或全部从一个合约伙伴抽出,这抽出的收入倾向于消散,除非这抽出的收入的权利是分派及界定给对方或另一个人。 没有主人的收入的消散可能通过资产使用的转变,导致资产的价值下降,或通过合约安排的转变,导致议定与监管合约的费用增加,或是这二者的合并。」

提议二:「当没有界定权利的收入出现,导致这收入倾向于消散,有关的参与者有意图在局限容许下减低这消散。 这可能通过选择物品或资产的其他用途,使物品或资产的价值下降得最少,或通过合约安排的转变,使约束使用的交易费用上升得最少,或是这二者的合并。」

说价格管制会带来什么现象一般是空泛之辞,因为怎么样的行为都可能出现。 可能出现也就是说可能不出现了。 没有被事实推翻的肯定性,说不上是假说或理论。 [When answers to a question are all hand-waving, it may not be the question is too complex, but the question is not well defined and the solution space is too big.]

第三章:合约的一般理论

第三节 资产四权

所有权(ownership right)在经济学不重要,但在西方的法律曾经是重要的。

只要使用权(use right)被界定得清楚,所有权不重要。

收入权(right to income)是指享受收入的权利,自用或租出给外人也如是看。

价格管制、分成率管制,或与资源租值无干的劫富济贫的税务等,一般会削弱收入权利的界定。

虽然强迫性的购买不及市场购物那样把收入的权利界定得清晰,但原则上抽所得税不一定带来因为收入权利界定不清而出现的租值消散。

政府抽税导致收入权利界定不清——从而出现租值消散——主要源于政府用抽税的方法来把国民的收入再分配。

转让权(right to transfer)的存在是市场合约出现的一个先决条件。

人与人之间的资产转让权的存在,必定含意着该资产有私有的使用权与收入权。 倒转过来,资产有私有的使用权与收入权不一定含意着有转让权。

第四节 从合约结构看外部性理论的无知

在合约这话题上,我认为传统经济学的「试管」假设是灾难。 有两方面。 第一方面,传统的分析假设物品或服务有市价。 第二方面,传统的分析一般漠视了很多合约是结构性的。

在约定的期限内,合约结构针对的永远是使用权的转让与界定,以及收入权的分配。

资源的使用与收入的分配是经济学传统的两大项目,可惜这传统漠视了合约的结构而变得漏洞百出!除非资源的转让一律以买断、卖断的合约成交,牵涉到有期限的使用权转让的合约普及,传统还是以一价一量的方法处理是太不成话了。

我认为在传统的以农业与手工艺为主的经济下,变革的需要不多,风俗礼仪较优;说到工业与科技的急速发展,转变频繁,以法律官司处理为上也。

在社会的多人交往中,有意或无意间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他人,而这些影响对他人有利有不利,说是外部性,需要政府干预,只不过是说这些影响没有通过市场以市价成交。 有什么奇怪呢?政府怎可以干预那么多?交易费用或干预费用由谁支付呢?

我在街上无意间碰了你一下,说声对不起,你报以一笑,是一种合约形式的成交。 虽然没有市价,约束着我和你的行为是社会上的礼仪,或是风俗习惯,你和我都可以不遵守,但社会不会优待没有礼貌的人。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无数行为皆以礼尚往来处理,何来外部内部之分了?

纵观人类的历史,我是倾向于认为风俗礼仪等属于文化发展带来的习惯或局限,补充着市场,且时日以世纪算,大致上对市场的经济有助。 问题是这些局限约束不容易改,往往增加了经济结构需要急速转变的麻烦。

【经济结构由农业手工业转向工商业与科技行业,迫使家庭结构与社会风俗发生剧烈转变,礼治让渡于法治,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与文化教育欠缺促使道德淡漠、嫌贫嫉富成长期趋势。 】

第五节 履行定律与选量作价

被量度而作价的量,出售者倾向于履行合约,其监察费用因而下降;没有被量度作价的量,出售者倾向于不履行合约,其监察费用因而上升。 我称之为履行定律(The Law of Contractual Performance)。

第七节 小账的变化

竞投的小账出现是源于法定的价格偏低,或是价格不能及时调高。 为竞投而付的小账是价高者得的市场现象。

第八节 交易费用与市场分离

是谁雇用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生产要素以时间算价的情况下,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出现了分离,在很多方面生产的运作没有市价的指引,有形之手就要忙碌起来了。

工业经济中,交易费用占了国民收入很大的一部分。 可幸专业分工而合作带来的增产利益是那么庞大,足以弥补交易费用的增加而有余。 这是人类生活有所改进的主要原因。

第九节 公司性质的思想发展

【博弈论在经济学界卷土重来很可能是因为它可以处理人与人互掐的现象。 】

从合约结构及其转变的角度看,我们可以知道讯息及监管费用——交易费用——的或增或减在哪里出现,看不到的卸责等意图于是成为看得到的合约与执行的含意,用不着提及。

科斯的重点,是公司的出现源于市场不知价。 阿、德二氏的重点,是多人机构(公司也)的出现是因为合作生产有卸责行为,需要监管。

引申到阿、德二氏的主题,我的看法是不知价会导致偷懒或卸责,不是偷懒导致不知价。

第十节 从合约角度看公司与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的出现要从以时间之量算价的角度看。

其一:没有政府或工会的左右,凡是难用件工合约的生产操作,知价的讯息或交易费用会偏于高过有形之手带来的浪费。

其二,市场物品之内的任何零件,只要量够大与不违反上述的三方面,可以用件工,而没有法例干预往往用,但愈是牵涉到专业知识的零件,市场愈不知价。

农产品一般容易知价,不仅因为买卖双方竞争者多,而家庭主妇不可能不知是什么蔬菜或其质量为何——不会像照相机那样复杂难明,更勿论后者的零件了。

第一方是说过的:分工合作带来的增产利益,在边际上要跟交易费用的边际上升相等。 第二方是同样的产出贡献,合约选择的均衡是基于不同合约的交易费用在边际上相等。 这四个边际的「两方均衡」是引进交易费用的市场一般均衡了——我称之为四二均衡定律。

第十一节 公司无界、选择作价与适者均衡

如果一个社会成员认为独自产出的售价带来的收入比不上参与公司组织,他会参与,但这样做他要授权给老板或经理人指挥与监管了。 不断地看着不同物品的市价的责任就转到老板或经理人那边去。

公司的有形之手或经理人的收入全部是交易费用。

政府干预市场,只要说清楚法例为何与怎样执行,我们可以准确地推断怎么样的现象规律会出现。 困难是我们很难看出政府推出的干预市场的法例有什么规律。

用上适者生存这个理念让我们一笔过地处理了可以是无数的边际价值相等的理论均衡。 我称之为「适者均衡」。

后者(「选择定律」)是说合约的选择愈多愈自由,交易费用(包括讯息与监管费用)愈低。

第四章:从佃农分成到中国制度

第一节 知识积累、土地价值与社会诅咒

土地是财富累积的仓库,人的脑子与体力是财富累积的仓库,收藏品也是财富累积的仓库。

土地值钱要靠有产出或用途,带来租值,而这租值的存在是需要有权利界定与人类知识和劳力的贡献。 人类的脑子与体力值钱也要靠产出,权利界定之外,二者皆需要训练与培养。

收藏品呢?可以保存很久,但本身没有产出,作为财富累积的仓库收藏品的价值因而没有上限。

第五节 讯息费用解释分成

经济解释脱离不了在局限下个人争取利益极大化这个基础假设,然后需求定律(这包括边际产量下降定律)、成本与竞争等概念要有足够的掌握。 主要困难是在局限变化那方面,因为牵涉到的是真实世界的约束,需要考查,也需要懂得怎样简化。

分成合约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参与的人不知产品的量。

在观察上交易费用的转变可以鉴定,而量度这转变不需要用基数——用序数排列高低足够。

【不需要用基数度量费用,是因为这些费用的大小差别特别明显。 】

第六节 推断中国改制的理论结构

【推断】

中国可能永远不会在官方文字中形容自己的制度是『资本主义』,甚至不会起用『私有财产』一词。 我的推断只是中国会采用一种产权的结构,在运作的性质上跟一个基于私产的经济相同。

私人的使用权与转让权是程度上的事,而世界上没有国家会把私产扩展到所有资源去。 我不会极端到推断中国的邮局、公共交通、石油资源——那些政府在相对上容易维护垄断的行业——会有一天改作私营。 但我见到私人的使用权与转让权会授予劳力、工具、机械、建筑,甚至土地。

【定义私产】

…私人财产…包括使用权、收入享受权与转让权。 私人所有权是不需要的。 所有权保留为国有可以维护社会主义的形象。

【交易费用】

一、交易费用包括所有一人世界不存在的费用,应该称为制度费用。 二、如果所有局限条件皆顾及,帕累托条件或至善点一定满足,没有无效率这回事。 三、如果所有交易费用是零,不需要有市场,也不需要有资产的权利界定,资源的使用会达到最高的价值。

【交易费用的两层分类】

第一层是把交易或制度费用分为两部分。 其一是现存制度的运作费用…其二是改制费用。

第二层分类是把改制费用分为讯息费用与抗拒费用两种。 前者是要知道其他制度怎样运作及效果如何的讯息费用;后者是要说服或强迫那些认为改制会受到损害的人,尤其是那些大有权力的在以等级排列权利中的优胜者。

作为竞争的主要规则,政治的服从开始下降。 有三种效果。 其一,因为思想教条的强迫力急速下降,干部要维护他们的现状的费用是上升了。 其二,这些费用上升带来的效果是政治天赋的价值下降。 其三,这些准则的转变使干部的竞争优势出现了疑问。

第七节 层层分成与县际竞争

最近读科斯与王宁合着的《变革中国》,其中提到我说的县际竞争,说不同的地区层面也有竞争。 科斯与王宁没有错,但他们看不到我要说的重点:竞争者没有业权,这竞争对经济发展基本上无足轻重!

【简化分析。 】

使用资源,不管业主是谁,不交租是缺少了通过市场引导资源的使用…有经济效率的资源使用不一定要通过市场,但如果选择市场的引导,租值极大化是效率极大化。

中国的地区层层分成与县际竞争促成土地的效率使用及协助财富累积,史无前例...

第五章 收入分配与国家理论

第二节 市场与非市场的等级排列

人类的权利可分两种:其一是产权,其二是人权。

在先天与后天的局限约束下,每个社会成员的资产所值(包括自己的劳力资产)主要由市场决定。 …我称资产的贫富高下为「市场的等级排列」。

【资产由市场决定】

我称以人权排列为「非市场的等级排列」。

【资产由人权决定】

因为先天与后天的局限不同,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不可能平等:如果我们要产权平等,人权的不平等一定要增加;如果我们要人权平等,产权的不平等一定要增加。 这看法重要,我称之为权利定律。

投票更改权利会惹来利益团体混水摸鱼的行为。 这也是定律。

第六章 经济调控与货币制度

第二节 政府主导投资与奖罚不对称的困扰

政府投资可以比私人投资较有经济效率,因为在好些情况下,政府主导的交易费用较低。 牵涉到征用或收购土地,又或者牵涉到地役权(easement),私人往往难于处理。 假设政府补偿地价或购买地役权的钱跟私营地产商的差不多,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由政府主导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经济情况好或不好,是政府还是私人,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都一样:是什么项目,资源的使用及收入的权利谁属,谁负责,输了钱谁填补,预期的回报率为几,用作衡量的利息率是不是市场的。

第四节 货币制度与欺骗行为

从合约的角度看货币是重要的,而这样看,通胀或通缩的出现算是毁约——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政府发行的货币合约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官司打不起,惹来的是市民投诉与政治行为,增加了社会费用。 我们听到的要求稳定物价的声浪其实是要求守约。

哈老之错,是忽略了枪杆子里出政权,有大钱可赚的货币行业私营的钱庄不容易斗得过政府的侵蚀。 因为没有货币的交易费用甚高,发行货币可以赚大钱明显,虽然私营的钱庄的赚钱回报会受到市场竞争的约束,但由政府垄断而获巨利的机会是清楚不过的。

发放纸钞出去收息是近于无本生利了。

第五节 以物品成交价作指数为锚的理想货币制

经济学者也一般同意,以金或银作为货币之锚有两个难以解决的困难。 其一是如果金或银之量不足,会导致通缩。 其二是金或银的市场价格可以因为某些原因而大幅波动,导致市场的物品价格大幅波动。

期市之价一般是精确的。 批发之价不一定精确,但比零售价精确,而批发的物品一般有质量的严格指定。

政府的财政支出决不能在货币政策上打主意。

【政府不能用货币榨取人民财产。 】

经济学可以推断什么政策或制度会导致什么行为或效果,研究调查够深入可以推得很准确。 这也是解释行为或效果了。 倒转过来,经济学可否推断一项政策建议会或不会被政府接受呢?原则上可以,但不容易。 这困难源于利益团体的左右,使经济学者难以触摸有关的局限是些什么。

【利益团体存在使任何科学研究都困难,这不仅限于经济学。 】